
- 积分
- 1284
- 威望
- 1
- 月币
- 723
- 贡献
- 158
- 文采
- 170
- 阅读权限
- 50
- 注册时间
- 2013-8-19
- 最后登录
- 2015-3-3

|

四评云中岳关于故事
这次来胡说云书讲故事的能力。
小说是说故事,过去最早小说脱胎于“话本”。在武侠作家里,如果比说故事的能力的话。我觉得云中岳可排在中上水平。和金庸、卧龙生、古龙相比要差一点,大体和梁雨生、温瑞安相当。和金庸的波澜壮阔、古龙和卧龙生(《摇花放鹰录》、《金笔点龙记》这类)的奇异诡秘相比,云中岳的故事相对来说平淡一些。我们从情节设置和篇章文字结构来讨论一下云中岳说故事的能力。首先来看看情节设置。
前段时间有人在网上贴文说明俄罗斯民间童话情节背后的“焦虑——释放”
心理模型,作者用这个模型来分析武侠小说《射雕》,发现射雕和这个模型惊人的吻合。既然射雕是新武侠的代表作,可以认为,大多数现代武侠小说的情节设置和射雕应该是相类似的,事实也是如此。
简单地说,武侠小说的情节可以归类为,(1 )主角为了某个终极目标别师下山,(老的故事很多为了报仇,新的故事变化就多了)——〉(2 )节外生枝发生事故,遇到女主角——〉(3 )和女主角一起解决事故,建立了战斗中的友谊,并意外找到武功秘籍或者遇到高人,武功大进。(2 )——〉(3 )的过程反复循环,直到达到终极目标。当然,武侠小说大师级的作品比这要复杂多了,比如(1 )中可以阐述仇恨的来源,加入主角的学艺过程,也可以有多主角,多条故事线索,最后汇总(《天龙八部》是典型的代表),主角终极目标也可以根据(2 )、(3 )中发生的事情来变动。总的来说,这种情节设置还是适合于很多武侠小说的。
我们先来看看(1 )中的主角目标。最早的武侠小说大多是报仇。但写多了,就没什么人喜欢了,记得古龙在《英雄无泪》的序言中说,当时的武侠小说大多写报仇,大家都看厌倦了,他不断的求新,希望能够找到在小说中表现出人性的方法。应该说,古龙不是非常成功,但至少做了努力,这个有机会再详细说吧。
后来的小说就主角目标不一,小的是找宝、娶老婆,大的是救民于水火等等抽象的目标。一般在小说中主角都可以实现开头或者中期的终极目标。故事也就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而开放式的情节和结尾不多见(大唐双龙应该是一个很不错开放式的结构)。
现在拿这个模式来衡量云中岳的小说,可以看出,早期的作品中主角的目标没有离开这个范围,所以大家认为没有特色,后期的作者笔下的主角的终极目标就不是非常明确,随遇而安,非常具体,这好像更和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类似,没有大目标,也没有那么多仇恨,凡事就事论事,使得小说变成了一种半开放的结构。这可能是作者后期作品和其他作家作品相区别的一个特色吧,这个特色我是比较喜欢的。不知道别人如何。因为后期的云书中主角没有终极目标,所以,整个小说的结构也有些变化,比如,因为没有终极目标,所以一般不介绍主角的成长过程,而是一出场,主角就是高手了,女主角爱上男主角一般过程是首先因为共同的利益(一开始还会勾心斗角),在战斗过程中逐渐产生感情。秘籍和宝物也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这个过程中,云书中的一个观点是人生而不平等,比如,同样的名师,有人就可以把功夫练好,有人就不行。这个观点我想年纪大的同志可以接受,年轻的同志恐怕有点困难,年轻的同志认为世界是他们的,只要努力什么都可以做得到。而年纪大的人认为每个人生下来就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所以,普通人有些事情是做不到的,这也是云书让老鸟们喜欢的原因吧。
接下来说说文字和结构。我认为云中岳驾驭中篇的能力要高于长篇。云中岳驾驭长篇的能力在武侠小说作家中只能排在中游水平。作者的长篇在我看来更像是用同一主角的中篇连缀而成或者把中篇硬拉成长篇。我最喜欢的几部作品差不多都是中篇。另一方面,和其他武侠作家比较(金庸、倪匡、温瑞安、古龙都写过中篇),在我看来,云中岳的中篇水平在他们之上。打个粗俗的比方(没办法,谁让我也喜欢se qing 文学呢),金庸等善于驾驭长篇的作家好像在不断和读者前戏,当作者欲火难禁的时候才开始** (在倚天里张无忌的正式出场在书已经差不多写了四分之一),而云中岳则是上来就做,在中短篇中,这种做法可以让书中高潮不断,但长篇就不行了。至于云中岳的文字能力,我认为可以中上的水平,还是粗糙了一点。比起其他几大家还是要逊色一些的(金庸在射雕的后记里为了一个“歹”字说了半天,说明金庸在文字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做个小结,云中岳说故事的能力在文字和长篇的篇章结构上并不突出,突出之处在于情节过程的设置,非常吻合普通人的心理。
就写这么多,请大家批评。
下一节准备写关于历史背景。
五评云中岳关于历史背景
首先声明,我不是研究历史的。一手史料看的非常少,看过的也都只是观其大略,资料大多数是引用二手史料,不一定准确。如果不对请大家指出。
有人说,看武侠小说可以学到很多历史知识,这种观点是不是全对,存疑。
我觉得想从武侠小说里学到正确的历史知识,好像瘸子上树捉鱼——瘸子纪上不了树,树上也没有鱼。但话说回来,一些历史气氛浓厚的武侠小说还是可以得到一个侧面的历史知识的,或者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大概的了解。从这点意义上说,武侠小说中的历史更像是好莱坞大片中的历史,好莱坞的风格是在一个极端真实的背景上虚构一个荒诞不经、内部逻辑有问题的故事,比如泰坦尼克、珍珠港。喜欢在书中写入历史背景的武侠作家,做的也是类似的事。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明显时代背景并且把故事和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写的武侠小说数量不是非常多,大概有5 、60部,基本出自金庸、梁雨生、云中岳、温瑞安、司马紫烟、黄易(严格意义上讲,黄易的作品不能算是武侠小说了)。
下面首先从历史背景的角度来说说武侠小说,然后谈谈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时代精神,看看那个作家的作品最能反映历史上那个时代的精神。
在我读过的武侠小说中,历史背景差不多都选在这样几个时期,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南宋末年,元末~ 明初,明中叶~ 明末,清初~ 清中叶。(《越女剑》、《女帝奇英传》、大唐双龙、《冰山天女传》等作品,过一会再讨论)。我想武侠作家选择这些时代是有道理,如果向前,因为年代过于久远,恐怕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而且历史资料的匮乏也制约了作者的想象力。向后,火器的大规模使用让个人化的武功显得十分可笑。在武侠小说作为历史背景的这些时期里,整个宋代,都是不断的和外族的侵略做抗争,元末明初和清初,则是反抗外族的统治,而明代则是反抗腐败的统治者。这些背景用来讲故事是非常合适的,如果一个比较不混乱的时代,只好写三侠五义之类的故事了。同时,作家在选择这些时代的时候,又避开了战乱最厉害的时候,剩下的这些时代的特征是,即是混乱时代,但不是混乱到了个人主义完全不能立足的地步(如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面讲的,在这个时代,个人主义是没有容身之地的,^_^ ),如果象东晋时期的北方,人命不如狗,赫连勃勃建城墙,让士兵用矛去刺墙,刺入一尺杀工匠,不够一尺杀士兵。这种恐怖的时代里是不可能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容身之地,写这种时代背景下的武侠小说,会让有一点历史知识的读者对作品的内在逻辑产生疑问,武侠小说读者的一个阅读的隐含前提是武侠小说是基于事实的虚构,而不是神怪小说的彻底虚构。读者会说:这种时代会有侠客吗?所以,越女剑只是一个短篇,女帝奇英传把情节放到了感情故事中去了,冰川天女传放到了外国,大唐双龙则是随心所欲,到现在只能虎头蛇尾了。
接下来聊聊历史事件的真实性问题。按照一般历史学的观点,每个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着时代精神,事件发生的原因一定是符合那个时代的社会特征。小说中的历史真实性对真实的描写历史事件没什么要求,而是要求对反映时代的社会特征。让我们来看看不同作家笔下的历史。从金庸说起,最后再让本文的主角云中岳亮相。
金庸的书没有明确时代背景的有《白马啸西风》、《笑傲江湖》、《侠客行》、《连城诀》(其实最后这部可以认为是清代的故事)。其他的书都有明确的时代背景和重大历史事件。就拿射雕三部曲来说明吧。射雕的前两部以南宋末年为背景。书中涉及到的大事件有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破金、西征、襄阳之围、蒙哥之死。后一本书说了朱元璋和明教的关系。书中的主角或者作为历史事件的旁观者、或者作为参与者。金庸的文字功力深厚,把大的历史事件从容不迫的写到书中,给人的错觉是历史小说不是武侠小说。就说神雕吧,我估计郭靖在神雕中的形象,是根据历史上的吕文焕、张贵、牛富塑造出来的。吕文焕在襄阳被围的时候,多次出击试图击败蒙军结围,由于没有援军最终失败,可能因为他最终力尽投降,金庸就把他塑造成一个贪生怕死的无用文官。张贵是襄阳形式最紧的时候从民间招来的为城内运送物资的普通百姓,在襄阳城外和蒙军战斗至死。牛富在襄阳城破时知道事不可为,举火自焚舍身取义(这是个很悲壮的故事,我始终在猜想牛富面对死亡的时候心里在想些什么,什么原因能让他有勇气面对死亡的恐惧?是在感慨贾四道的贻误战机?还是感叹自己的生不逢时?)。
总的来说,金庸的小说对历史氛围的再现还是很好的,虽然很多细节违背了史实,比如蒙哥死在合州而不是襄阳,蒙军的战略是占领西南后再向东南合围,襄阳城破只是骆驼背上的最后一跟稻草。但这些不伤大雅。另一个虽然和本节讨论的问题无关,但值得一提的是金庸在射雕三部曲中利用书中人物对善恶观点的阐述和南宋的理学有些相似,存天理,灭人欲,外表是正人君子,其实是做给别人看的,就像朱熹作了太守非要打ji nv ,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不打好象自己被色所迷,就好像心地正不正全在别人怎么说。神雕中写着,当杨过打死蒙哥和郭靖一起回城,受到居民的热烈欢迎,杨过对郭靖说如果没有郭靖他怎么会有今日。
这句话让我产生一些联想,如果没有居民欢迎,杨过会怎么想,是不是认为自己多此一举?再想起射雕结尾说郭靖向善之心愈坚之类的话,是不是能推出来金庸的侠是做给别人看的?善是做给别人看的。金庸的本意是写一个正人君子,不经意间却变成了伪君子,正如施耐庵写水浒中的宋江是为了塑造一个他心目中的英雄,读者却在不经意间却发现这种英雄其实是枭雄。
接下来说说梁雨生,很多人认为梁羽生通过一整套的武侠小说把公元1000年之后的中国历史讲了一遍。这个观点我是同意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发生在清初时期的,都有所反映,比如董晓婉和清高宗的传说,雍正死于吕四娘之手的传说。梁羽生的最大问题是他笔下的人物都是穿古装说英文,每个人物,特别是正面人物都是一套现代的观念,没有思想上的冲突,小说也就失去了灵魂。所以,对于梁羽生的著作我不想写的过多,反正它讲的是现代精神。
温瑞安的问题就更多了,温瑞安的四大名捕、七大寇、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都有明确的时代背景,在四大名捕系列中,蔡京这个人作为一切反动势力的代表无恶不作。^_^ ,其实历史从来没那么简单,蔡京确实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坏人,但他的得势却不那么简单,这件事情的历史根源可以推到王安石变法的时代,王安石一派(改革派)和司马光一派(保守派)的斗争在宋徽宗即位初年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而改革派和保守派内部又有很多派系在不断的争斗。所以,为了调和这个矛盾,宋徽宗用出身于改革派又得到司马光赏识的蔡京作宰相,意图调和两派的矛盾。蔡京借这个机会上台,把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元老都打翻在地踩上一脚,让这些人都不能翻身来反对自己,然后又用物欲来引诱宋徽宗,终于达到了弄权的地步(在早一些的时期,宋朝是没有大臣可以弄权的)。可以认为,蔡京的膨胀的权利欲毁灭了一个王朝。温瑞安对这些基本没有什么反映,反正有个坏人做靶子就行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温瑞安笔下的历史是不是历史,而是作者为了推动情节自己设置的东西,你可以把它称作任何事情,但不能称为历史。
司马紫烟和其他作家小说(好像独孤红也有两部,记不清了)中的历史可以用“倚天剑”和“屠龙刀”的具体实现来形容。作者在书中写的历史,是梦想着有着倚天剑(武侠)来辖制屠龙刀(政治权力),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可以生杀予夺。所以,这些书中的历史还不如说成是历史上的曾经有过的梦想,和书中描写的历史背景的时代精神有一些非直接的关系,但因为主要的时代精神没有反映出来,另外,他们很少在书中加入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在历史背景方面也显得很模糊。
|
|